44 陶淵明說「不」

陶淵明說「不」

  歐陽修的《醉翁亭記》,全文剛過四百字,卻用了二十一個「也」字,而且都用得很好,傳為寫作上的美談。錢鍾書在《管錐編》裏提及,陶淵明的《五柳先生傳》,也用了很多個「不」字:

  「先生不知何許人也,亦不詳其姓字」;「閒靜少言,不慕榮利」;「好讀書,不求甚解」;「性嗜酒,家貧不能常得」;「既醉而退,曾不吝情去留」;「環堵蕭然,不蔽風日」;「不戚戚於貧賤,不汲汲於富貴」。

  此文比《醉翁亭記》更短,只有一百七十字,卻用了九個「不」字。「說不」,是時下的流行語,誰想到,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陶淵明,早已大說特說了。

  《五柳先生傳》,是一篇自傳。哪有寫自傳的人,不知道自己的籍貫姓名的呢?「先生不知何許人也,亦不詳其姓字」,錢指出,這是陶「正激於世之賣聲名、誇門地者而破之爾。」錢更以為,陶反覆地說「不」,是大有「狷者有所不為」的含意的。

  稍涉獵文學史,都會知道,陶本是極有雄心壯志的人,只因生於亂世,以澹泊恬靜來包裝自己而已。龔自珍的《己亥雜詩》,就有這樣的看法的《舟中讀陶詩三首》:「陶潛詩喜說荊軻,想見《停雲》發浩歌。吟到恩仇心事湧,江湖俠骨恐無多。」「陶潛酷似臥龍豪,萬古潯陽松菊高。莫信詩人竟平淡,二分《梁甫》一分《騷》。」「陶潛磊落性情溫,冥報因他一飯恩。頗覺少陵詩吻薄,但言朝叩富兒門。」

  「不求甚解」四字,淺薄者或有誤會。錢引培根論讀書所云,以作補充:「書有只可染指者,有宜囫圇吞者,亦有須咀嚼而消納者」,謂有精讀與略讀之分,陶說的是略讀。

  我在談讀閒書時,說過「書閒而後讀,書讀而後閒」。我強調讀書須不帶功利,這樣,才能入味,讓自己走進書的「味」裏,讓書的「味」走進自己的魂靈;這樣,才是能「移氣」的浸淫。這一個「閒」字,就是「隨風潛入夜,潤物細無聲」的境界。

  我以為,我的體會,更近陶淵明的「不求甚解」的精神。

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二日

猶吐青絲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二) 司徒華

頁 PAGE 1 / NUMPAGES 1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