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一命,二運,三風水,四積陰功,五讀書。」這句諺語說:考試的成績,要靠運氣而非學問,尤其是在科舉時代。茲舉清代乾隆年間三例。
乾隆十三年(1748)會試,主考官鄂虛亭負責閱卷,選出了自以為寫得最好的十份,準備呈交皇帝作最後決定頭三名(狀元、榜眼、探花);另又選了稍次的十份,悄悄地放在枕頭下,以防意外。當他在上朝的路,再審視試卷,發現其中的一份,有犯諱之嫌。於是,立即命令手下趕回家去,取那放在枕頭下的十份來。那手下急急忙忙,取了卷子,一不小心被門檻絆倒了,把卷子散落在地上。這些卷子,本來是按優先次序疊在一起的,最優的放在上面,手下卻不按原來次序,胡亂地疊起來。鄂虛亭接過卷子,還以為是原來的次序,取了最上面的一張,取代了有犯諱之嫌的那一張,交給了皇帝。乾隆作最後的取錄,竟然點了那後補上的一張為第一名,這一張本來在第二疊中是最後的,亦即第二十名。這原來是第二十名的考生,因而中了狀元。乾隆二十六年(1761)殿試,著名史學家趙翼,卻很不幸了。乾隆看了卷子,見第一名趙翼是江蘇人,第二名胡高望是浙江人,第三名王杰是陝西人。問道:本朝有沒有陝西人中過狀元?回答說:沒有。他便把王杰點作狀元,趙翼卻變了探花,並解釋說:江浙已出了狀元,讓陝西出一個吧!而且,現在西線軍隊,打了勝仗,讓西北出個狀元去鼓舞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