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4 「騅不逝兮可奈何」

「騅不逝兮可奈何」

在五月五日《明報‧三言堂》專欄見報的《為項羽的「騅」平反》,我認為《垓下歌》中「時不利兮騅不逝」的「逝」字,應解作「離開」而不是「向前行進」。否則,「不但其名受污,有損項的形象和那悲劇氣氛,而且與其後的事實不符,必須平反!」

七日,即收到《明報》轉交的一封讀者來信:「我絕對不敢質疑騅是不是一匹好馬,但如果『時不利兮騅不逝』面的『逝』解作『離去』的話,那末下一句『騅不逝兮可奈何』又當如何解釋?」這位讀者,閱讀細心,而且善於質疑,因未附有回郵地址,我很樂意騰出篇幅,在此作答。

試一試比較這兩句:「騅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?」「可奈何」與「奈若何」有甚麼分別呢?都是沉重的慨歎,後一句的「若」字是「你」的意思,所指是虞姬,為虞姬而慨歎:虞姬啊!我怎樣安置你才好呢?前一句卻沒有明顯表達出為何而慨歎。倘「逝」字解作「向前行進」,很清楚所慨歎的是不「向前行進」的騅,且又正當「時不利兮」之際,可謂禍不單行,不由不大呼「可奈何」!如解作「離開」,那麼,慨歎的對象不應是騅而又是甚麼呢?這是這一位讀者提出質疑的因由。我在該文因篇幅而對此未有解釋,現借作答加以補充。

「騅不逝兮可奈何」,慨歎的是「時不利」。把這兩句「時不利兮騅不逝,騅不逝兮可奈何」,這樣去解釋,意思便很暢通了:雖然時運很不好,但騅也不肯離開我;雖然在危難中,牠仍然不肯離開我,與我奮戰到底,但我已無能為力改變這很不好的時運而無可奈何!未知這讀者與其他讀者以為如何?

由項羽的《垓下歌》,想起劉邦的《大風歌》,同樣是那麼傳誦的。劉取得天下,又連續剿滅叛臣,擊敗黥(音鯨)布後,回京途中返鄉,與舊友、父老、子弟歡敍暢飲,還組織了一個一百二十人的兒童合唱團,教他們唱歌。酒酣,劉擊筑(音竹,敲擊樂器),唱起自己編的歌:「大風起兮雲飛揚,威加海內兮歸故鄉,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」那意氣,與《垓下歌》何其兩樣!

最近,收到一本支持《基本法》第二十三條立法的文章的結集,書名《安得猛士守四方》,就是出自《大風歌》。作者和出版者大抵自命「猛士」,也像劉那麼意氣風發了。「守四方」靠解放軍,與立惡法去保「鎮壓機器」,剝奪港人的人權自由,是風牛馬罷?

二○○三年五月十四日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