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 是「軍」不是「國」

是「軍」不是「國」

已故歷史學家黎澍,對太平天國、洋務運動、戊戌維新、義和團、辛亥革命等近代史大事,不同意其過去的主流評價,認為或高估或低估了。誰來實事求是,還歷史以真面目,再作評價,去汲取教訓呢?他來不及去做,便辭世了。

《太平雜說》(潘旭瀾著、百花文藝出版社),雖只三百頁,但有力地澄清了太平天國的真相,雄辯地作出了有別於過去主流評價的再評價。有意再認識這段歷史的讀者,值得一讀。

該書首先正名,認為「太平天國」這個稱號,是不準確、不妥當的,只能稱之為「太平軍」。理由是:從金田村起義,到南京陷落、洪秀全自殺,只共十三年,主要活動僅在南方的幾個省。在佔據的少數地方,沒有完整行政體系。沒有統一或基本上統一全國,得不到全國多數人的承認。在國際交往日益增加的當時,也得不到任何一個外國承認。統治了中國二百多年的滿清皇朝,並未被推翻,仍是在國際上受到廣泛承認的。這怎能算得是一個國家呢?僅是一支採取了軍事行動、佔據了地方的軍隊而已。「太平天國」的國號,只是自稱,事實上卻並非。

從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來看,太平天國所起的歷史作用是反面的。十九世紀中葉,受到鴉片戰爭的挫敗而省悟,這是中國近代化的最後機遇。日本就在這時候開始明治維新,推行近代化而成為了強國。滿清皇朝與太平天國的內戰,卻使維新擱置,生產力受到破壞,國力更弱,給其後列強侵略更大更多的可乘之機,國勢更自此一蹶不振。

假如太平天國造反成功,取代了滿清皇朝,又會怎樣呢?情況會不堪設想。洪秀全實施的,是違反歷史潮流的,君權與神權結合的徹底專制,極端仇視知識文化。那腐敗,比滿清皇朝更甚;所推行的文化專制、愚民政策和蒙昧主義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在這方面,此書列舉出,不少確鑿的史實為證,只不過一直被瞞隱和不受重視而已。

為甚麼過去的主流評價,對太平天國大多是肯定的呢?我以為,主要是戴兩副有色眼鏡。一是狹隘的民族主義,認為滿人是異族,而看不見滿人已日益認同漢文化,各民族已日益融合,中國成為了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。二是樸素的階級感情,視太平天國為農民革命,農民造反就是好,不管這反造得如何。

再評價太平天國,絕不等於肯定當時的滿清皇朝。

二○○二年五月五日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