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 李商隱的七律《馬嵬》

李商隱的七律《馬嵬》

前文《「淚比長生殿上多」》,借清初袁枚的一首七絕,批評了白居易的《長恨歌》和唐玄宗、楊貴妃的戀情。其實,詠「馬嵬之變」的舊詩甚多,我以為李商隱的七律《馬嵬》,是很突出的一首,批評得很尖銳深入。詩如下:

海外徒聞更九州,他生未卜此生休。空聞虎旅鳴宵柝,無復雞人報曉籌。此日六軍同駐馬,當時七夕笑牽牛。如何四紀為天子,不及盧家有莫愁。

先來逐聯作解釋。第一二句。「徒聞」,虛假的傳說;「未卜」,未能預測。這是對白居易的《長恨歌》的嚴厲駁斥,白詩說:楊貴妃並沒有真的死了,變了海外仙山的神仙;玄宗派人去找到了她,兩人得以重逢。白詩又說:兩人七月七日在長生殿,曾發誓「在天願作比翼鳥,在地願為連理枝」。這些都是謊言,說甚麼「海外九州」、「世世相愛」,在海內和此生也保不了!

第三四句。「虎旅」,護衛皇帝的軍隊;「鳴宵柝」,打更報時;「雞人」,取代公雞去報時的人員。從「馬嵬之變」來看,「虎旅」不護衛而造反,「雞人」也不再需要了。

第五六句。「六軍」,全體軍隊;「駐馬」,抗命不肯繼續前進;「七夕笑牽牛」,玄宗和貴妃在七夕,發誓世世為夫婦,情比牛郎織女更堅貞。上下句對比,上句指玄宗在軍隊嘩變威脅之下,為了自己而犧牲貴妃;下句指他在七夕的誓言是虛假的、沒有堅守。

第七八句。十二年為一紀,「四紀」指唐玄宗做了四十多年天子。「盧家」,泛指普通老百姓;「莫愁」,女子常取的名字,有如英文的瑪利,指普通的女子。為甚麼唐玄宗做四十多年皇帝,竟然比不上普通老百姓所娶的一個女子,能夠平平安安、幸幸福福地過一生呢?

白居易(九七二至八四六)與李商隱(八一三至約八七五),所處時代相近,歷史背景大致相同,但李對「馬嵬之變」(七五五)的見識,卻比白精闢得多。李寫《馬嵬》時,玄宗雖死,經歷了肅宗、代宗、德宗,在位者是順宗,但仍是玄宗之後的李氏天子。他能不避諱,風骨可敬!

二○一○年三月二十八日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