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 一次又一次自我慰解

一次又一次自我慰解

前文《蘇軾〈水調歌頭〉的兩個標點》,只談了該詞的首兩句,還有大可續談的。為節省篇幅,不再錄該詞。

「明月幾時有!把酒問青天:」首句大讚中秋月色之美,並不常有。接著提出問話:「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?」這「宮闕」,表面上是指月宮,實暗問當時朝上,情況怎樣?是變化了還是如舊?

「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。」「乘風歸去」,表面上是指飛到月宮,實暗喻得到皇帝信任,回到權力中心。但接著卻又自我否定了這樣的期望:「又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。」因為伴君如伴虎,在權力中心的鬥爭是激烈尖銳的,非其樂意的處境,他接受不了這樣的「寒」意,算了罷!既有期望又自我否定了,再又自我慰解,表達出未忘國事而又豁達開朗的襟懷。

「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間!」在朝上,如在月中,只能孤零零地「起舞」,怎比得上在野廣泛接觸老百姓,有那麼多志同道合呢?由這孤零零,更使他想起手足情深的蘇轍。

「轉朱閣,低綺戶,照無眠。」月已西沉,天快亮了。他並非如詞序所說:「歡飲達旦,大醉」,而是竟夕失眠。因為想起自己的失意,在失意中又未能與蘇轍在一起而互相慰藉。

「不應有恨,何事偏向別時圓?」「有恨」的是作者,中秋本是團圓佳節,為甚麼卻偏在他與蘇轍不在一起時而來到呢?使他的思念倍增,因而面對美景,「不應有恨」而「有恨」!

接著,他又為自己開解:「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」他總是一次一次在心中湧現愁緒,又卻一次一次自我慰解,可謂纏綿而卻又能放得開。

「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」這是最後的總的慰解了。「長久」兩字用得很好,不但平安、健康、長壽,還永遠彼此懷念。這樣,雖間隔千里而共賞明月,也於願已足。

二○○七年四月十三日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