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 「月黑」怎能看見「雁飛高」?

「月黑」怎能看見「雁飛高」?

唐代詩人盧綸的《塞下曲》共六首,其中的第三首,收入了《唐詩三百首》,全詩如下:

「月黑雁飛高,單于夜遁逃。欲將輕騎逐,大雪滿弓刀。」

這是歷來傳誦的邊塞詩,描寫了征戰外族的艱苦豪邁,一派英雄氣概。一直以來,沒有人對此詩有過甚麼質疑。但近代數學家華羅庚,卻批評不通:一、既然是「月黑」,甚麼都看不見,還怎能看見「雁飛高」呢?二、既然下著「大雪」,已是嚴冬,雁兒早已南飛了,怎麼會有雁呢?他還寫了一首詩,去駁斥:

「北方大雪時,群雁早南飛。月黑天高處,怎見得雁飛?」

你認為他的意見怎樣?他是數學家,習慣邏輯思維,1+1=2,這麼簡單了當;但文學家,尤其是詩人,用的是形象思維,假如像數學家一樣,只能寫出索然無味的作品。而且,他的意見未必全對,先說那兩點批評。

不用親眼看見,但卻可用想像去推測。例如:「黃河入海流」(王之渙《登鸛雀樓》)。作者在鸛雀樓上,只看見流經的黃河,沒有看見它一直流入大海,憑想像它將流入大海而已。

更有人說:在塞外,秋天便大雪紛飛,並引唐代詩人岑參的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》首兩句為例,「北風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飛雪」。「八月」不是秋天嗎?再有人補充:雁兒的老家在西伯利亞,八九月開始南遷,當飛到稍南的中國西北地區,不時會遇上大雪。

假如用邏輯思維,你可以找出很多古詩是不通的。例如:六朝詩人王藉的名句,「蟬噪林逾靜,鳥鳴山更幽」(《入若耶溪》)。蟬和鳥的叫聲,為甚麼會使人覺得林間和山中,更為幽靜呢?沒有這些聲音,不是更幽靜嗎?倘林間山中不幽靜,是聽不到蟬噪鳥鳴的,一聽到了,反而猛然覺得其幽靜,點綴出那幽靜來。

又例如李白的名句,「白髮三千丈,緣愁似箇長?」(《秋浦歌。第十五首》)怎麼會有人長著三千丈的白髮呢?恐怕一輩子不剪,也不會長得那麼長,這只是極度的誇張而已。

純用邏輯思維去讀文學作品,會「唔化」。

二○○六年六月十一日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