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 「吏呼一何怒!婦啼一何苦!」

「吏呼一何怒!婦啼一何苦!」

唐代邊塞詩,寫出征戰中戰士的豪邁情懷;杜甫的《新安吏》、《石壕吏》、《潼關吏》(統稱《三吏》)、《新婚別》、《垂老別》、《無家別》(統稱《三別》)、《兵車行》等名篇,則寫出戰爭中的民間疾苦。兩個不同的角度,反映出歷史的真實。我喜愛的另一首杜詩五古是《石壕吏》。

「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老翁踰牆走,老婦出門看。吏呼一何怒!婦啼一何苦!聽婦前致詞:『三男鄴城戍,一男附書至,二男新戰死。存者且偷生,死者長已矣。室中更無人,唯有乳下孫。有孫母未去,出入無完裙。老嫗力雖衰,請從吏夜歸。急應河陽役,猶得備晨炊。』夜久語聲絕,如聞泣幽咽。天明登前途,獨與老翁別。」

註釋。「投」:投宿。「石壕村」:在今河南陝縣,作者從新安去潼關,路經此地。「踰」:爬過。「一何」:「何」,何等,多麼;「一」,助語詞,加強詞氣。「前致詞」:上前述說。「鄴城」:「鄴」,音業,在今河南安陽地區,古都邑。「戍」:駐守。「附書」:托人帶信來。「新戰死」:不久前陣亡了。「偷生」:很勉強地活下去,比喻生活既窮困艱苦而又淒慘無望。「乳下孫」:正在吃奶的孫子。「無完裙」:沒有一條完整的褲子。「急應河陽役」:服從緊急的命令,到河陽去服役;河陽是當時的前線重要防地。「猶得備晨炊」:還能做一些如為士兵準備早餐的工作。「夜久」:入夜了許久,即深夜。「幽咽」:本來是形容水流不暢通時發出的聲音,常用來比喻斷斷續續地低泣的哭聲。

語譯。薄暮時分,我來到石壕村,在那裏借宿過夜。剛入夜,便目睹官吏來捉人服役的情景。一聽到門外的聲音,這戶人家的老翁,便知道是甚麼事,慌忙地從屋後爬牆逃走了;老婦人打開門去看。那個來捉人的官吏,大聲喝,一副多麼憤怒的駭人臉孔!那老婦人哭了起來,哭得多麼的痛苦!我聽到她上前向官吏訴說自己的家境和遭遇:「三個兒子,都已經應徵去了服役,駐守在鄴城,一個託人帶信來告知,兩個剛剛在戰場上陣亡了。我們這一家,還勉強活著的,都陷於窮困艱苦的悽慘絕望境裏;死去的,便長此不再會回來了。現在,屋裏再沒有別的人,只有一個還在吃奶的孫子。因為這個孫子,他的母親︱︱我的媳婦,沒有離去;但她連一條完整的褲子也沒有,見不得人。假如朝廷真的急需人去服役,我也只得跟從大人你在這夜間回去。我雖然已年老力衰,還可以去前線河陽地區,做點為士兵準備早飯的瑣事。」老婦人隨官吏去了,已是入夜已久的深夜,屋內再沒有人聲,死一般靜寂,但我卻仍彷彿聽到,斷斷續續的飲泣的哭聲。天亮了,逃跑了的老翁回來了,我繼續趕路,他單獨一個人與我告別。

詩的歷史背景是安史之亂。一家的壯男都去了服役,其二已戰死,餘下的只是老弱婦孺,最後連老婦也被捉走。「老翁踰牆走」,老百姓如驚弓之鳥;「獨與老翁別」,加深了淒慘。全詩以白描手法,但不減感人之力。這題材,實在可以寫成極具震撼力的短篇小說。

二○○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