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8 一條總的線索

一條總的線索

《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》(楊繼繩著、Excellent Culture Press出版),值得一讀,尤其是關心中國政治的讀者。

所謂「改革年代」,是指毛澤東逝世、「四人幫」倒台後,直至目前。這二十多年來,經濟體制的改革,人所共知;但與此同時發生的政治鬥爭,卻波瀾起伏而又撲朔迷離,一般人都不了解其究竟。此書,在記述這段時期的政治事件中,整理出一條總的線索,供讀者去把握要領,更由此推測發展。不管你同不同意,但也啟發了思考。對香港來說,在「一國兩制」下,中國未來的政治鬥爭和發展,也必定波及。所以,也提供了去思考香港政治發展的線索。

傳媒推介此書時,大多突出了一九九五、九六、二千年作者三訪趙紫陽的附錄。我卻認為《導言》才是最重要的部分,所謂「總的線索」,就提綱挈領地歸納了在其中。

文革結束後,出現了四條路線和四種力量。

第一,以華國鋒為首的「凡是派」,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和計劃經濟體制,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反對改革,繼承毛澤東晚年的衣缽。華被迫下台後,其殘餘勢力和影響,依附了第二條路線和第二種力量。

第二,以陳雲為首,也堅持原來的意識形態的一黨專政和計劃經濟,但卻是較溫和緩進的,回復建國初期的路線。「計劃經濟為主,市場調節為輔」,在經濟上略為讓步。

第三,以鄧小平為首,也堅持一黨專政,但卻放棄計劃經濟而改革為市場取向。這也即是進行經濟改革,政治則本質上原封不動。

第四,以自由民主派為主流,主張政治民主化和市場經濟,在政治和經濟兩方面都改革。為了取得空間,有時成為第三條路線和第三種力量的同路人。在此時期多次的民主運動,都是在其影響下出現的,「六四」事件便是高潮。其後,汲取了血的教訓,改變策略,不再以大規模群眾運動表達訴求。

最初,後三種力量聯合起來,鬥垮了第一種力量。接便是陳雲為首和鄧小平為首的兩種力量的較量,他們的分歧主要在經濟上而不是政治上。由於經濟改革的深化,隨之民間力量發展和西方意識形態傳入,第四種力量的自由民主派逐漸抬頭。因此形成了一個這樣的政治光譜,從左至右,是一至四種力量的排列;一與二、三與四互相利用而靠近。不斷的較量,出現七七年至八九年這十多年間,逢單年反右、逢雙年反左的反覆局面。所謂反右,就是反對自由化和政治改革,反左就是反對阻礙經濟改革深化。鄧小平的「一個中心、兩個基本點」,那兩個基本點一左「四個堅持」一右「開放改革」,並運用平衡的權術,便使他「左搖右擺」、「反覆無常」。胡耀邦和趙紫陽,因此中箭下馬。

循這線索,你怎樣去推測胡溫的執政和香港的未來呢?

二○○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