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5 續《講故事,談學習》

續《講故事,談學習》

《何不炳燭》,見《說苑‧建本》。

一天,晉平公與著名盲音樂家師曠閒談,說:「我很想學習,但已七十歲,恐怕太晚了。」師曠彷彿答非所問,笑道:「你何不點起蠟燭呢?」平公不悅,說:「你和我開玩笑嗎?」師曠說:「我豈敢和你開玩笑?我聽別人說過:少時好學,如日出般燦爛;壯時好學,如日中天般光亮;老時好學,如點起蠟燭也可以照明。點起蠟燭,不是比怕黑而不走路好嗎?」平公聽了,不斷點頭稱是。

給我的啟示是:不少朋友稱忙而不看書。其實每個人都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,一些人不看書,一些人看得很多,問題在於時間怎樣用去和是否真的想看。「何不炳燭」?這故事還叫我們要活到老,做到老,學到老。

《鐵杵磨針》,見《潛確類書》。

李白少時貪玩。一天,上課逃學,在路看見一個老婆婆,拿一根鐵杵在石上磨。李問她在做甚麼?她說:要磨一口針。李吃了一驚,再問:要多少時間,才磨得成呀?她說:只要有決心,天天磨,鐵杵總會愈磨愈小而成為針的。李感動而得到啟發,自此勤奮。

給我的啟示是:「磨針」比「炳燭」更堅韌。學習是一種信念和精神生活,堅持學習也就是堅持信念熱愛精神生活的表現。

《歧路亡羊》,見《列子‧說符》。

楊朱的鄰居,走失了一隻羊,不但全家去找,還請楊家的僕人去幫忙。楊問:為甚麼要那麼多人?答:岔路太多了。過了半天回來,找不到羊。問為甚麼找不到?答:岔路上又有岔路,岔路太多了,不知羊走到哪一條岔路去。楊朱聽了,多時不說話,整日不樂。

給我的啟示是:學習上也有許多岔路的。一定要深思熟慮,選定正確方向,立下決心,鍥而不捨地鑽研,不時轉變主意,難有成果。

《傷仲永》,見《王文公文集》。

王安石家鄉,一戶農家的小孩,叫做方仲永,未讀過書。五歲那年,忽然哭索取紙筆墨。父親向別人借來給了他。他寫了四句詩,並署上姓名,大意是孝順父母和愛護家庭。家人再請一位秀才來考他,指物為題賦詩,他都作出文理可觀的詩來。自此,神童之名遠播。來想見識他的賓客,車馬盈門。一些富家,還以重金去接他來當場表演作詩。父親見有利可圖,便帶他到處去表演,卻沒有讓他再讀書。十二三歲時,王安石見到他,叫他作詩,已作得沒有以前那麼好。再過七年,王問及他,得知已變得很平庸,與普通人沒有甚麼分別。

給我的啟示是:「小時了了,大未必佳」,不繼續學習,神童長大了,也會變得平庸的。天賦不可恃。

還餘下四個故事,下文再來續談。

二○○四年十二月十五日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