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5 蘇東坡解歌謠

蘇東坡解歌謠

他多才多藝,灑脫風趣,因而不少軼事,也許是杜撰的,都附會在其名字上,使那形象更為鮮明生動。與王安石雖然互相敬重,但因政見不合,時有譏諷,在軼事中頗有這樣的記載。

王安石任宰相時,有人在相國寺的牆壁上,寫了一首這樣的歌謠:「終歲荒蕪湖浦焦,貧女戴笠落柘條,阿儂去家京洛遙,驚心寇盜來攻剽。」人們讀了,都覺得是申訴在兵荒馬亂中的民間疾苦。

王被罷宰相後,蘇奉召返京。一天,官員們在相國寺,設宴款待他。宴罷遊覽,看見了這首題在牆上的歌謠。他問眾官,知不知道那意思是甚麼?大家都只按字面去解釋了,他卻不以為然,說是內含多個字的謎語,接說出自己得到的謎底。

「終歲」:整整一年,亦即十二個月。「十二月」三個字,合起來便是一個「青」字。

「荒蕪」:田長不出莊稼,全生了野草。田上長草,這是一個「苗」字。

「湖浦焦」:「湖浦」,是湖邊;「焦」,是乾了。湖邊為甚麼都乾了呢?因為潮水退落。潮退,即水去,「水去」合起來,是一個「法」字。

「貧女戴笠」:女子戴帽子,這是一個「安」字。

「落柘條」:「柘」,樹的一種。枝葉落了,把「柘」字左邊的「木」字刪去,便剩下一個「石」字。

「阿儂」:這是吳國的方言。把「吳」與「言」兩字合起來,便是一個「誤」字。

「京洛」:是首都,比喻國家,含有一個「國」字。

「寇盜攻剽」:「剽」讀「票」,搶劫也。老百姓受到盜賊傷害搶劫,蘇用「賊民」兩字去概括。

把這四句歌謠,當作字謎去解釋,得出的謎底是九個字:「青苗法安石誤國賊民」。「青苗法」,是王安石推行的新政,蘇反對此新政,罵王「誤國賊民」。平心而論,「京洛」解作「國」字,「寇盜攻剽」解作「賊民」兩字,略為牽強。

譏諷或罵人,也顯出一個人的氣質和文化素養的。蘇東坡借解歌謠去譏罵王安石,反映其為人。一些人,在立法機關的會議上,詆譭他人為「病態聖徒」、「患了老人癡呆症」,實蟲豸也!

二○○四年六月十八日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